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作者:黄俊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朱子诠释典范的大翻转,始于王阳明。阳明告诉学生他的“立言宗旨”在于“心即理”,因为有见于“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盵77]阳明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78]。王阳明在《答徐成之二》中将他的“心”学要义讲得最是清楚:“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苟尽吾心以求焉,则不中不远矣。学也者,求以尽吾心也。是故尊德性而道问学,尊者,尊此者也;道者,道此者也。”[79]“心即理”这项命题正是阳明解释经典的基本立场,阳明强调“心外无事”“心外无理”[80]。阳明虽然对朱子充满感恩之情,他说:“仆于晦庵亦有罔及之恩,岂欲操戈而入室者?”[81]但是,阳明强调“夫学术者,今古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82],所以,阳明“不得已”而在解经途径上必须与朱子分道扬镳,正如我过去研究所说:“王阳明以‘心即理’作为立言宗旨,贯串孟子系统中的诸多概念如‘尽心’、‘养气’……等。在‘心即理’的王学系统观照之下,孟子的‘尽心’被理解为‘知性’,也就是‘复其心之本体’;孟子的‘集义’,被解释为‘致良知’;孟子的‘必有事焉’,成为从事于‘集义’(=‘致良知’)的功夫。而在王阳明的诠释中‘持志’与‘养气’同时具足,并无功夫上的先后关系?!盵83]王阳明甚至摘录朱子著作,编为《朱子晚年定论》,以强化他所持的朱子学乃是“心学”之主张[84]。
[77]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第321条,第372页。阳明在此所谓“世人”,当指朱子及其后学而言。
[78]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第322条,第373页。
[79][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册,卷21,外集三,第809页。
[80]参看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第5章,第146~178页。
[81][8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册,卷21,外集三,第809页,第809页。
[83]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2),第273页。
[84]参考陈荣捷:《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收入氏著:《朱学论集》,第353~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