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改善城乡收入不平衡吗?—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作者:陈向阳 潘敏基 黄立华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收入不平衡的作用机制,利用广东省20个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要进一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失衡,必须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
(二)投资机制
金融发展包括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金融深度的主要标志是整个经济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而金融宽度也称为包容性金融,即普惠金融,强调的是金融的可获得性,也就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获得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的逐利性,金融深度发展的结果是导致金融机构集聚于城市,陈向阳(2016)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业集聚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金融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负面影响,技术落后的地区仅当它们拥有必要的资金来源时,方可得到受益于新技术的机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果缺乏具有发散增长率的合适的金融市场,则即使条件满足也无法获得那样的机会。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能性将会随着农村自身金融的发展而提高,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投资渠道起到了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的作用。其一是普惠金融统一了城乡资本市场,减小了地区间投资收益的差异,并提高了平均收益率;其二是普惠金融的政策减少了城乡地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未来收益风险的差异,促进投资者对城乡地区的投资项目作出较为理性的选择;其三是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发挥生产的相对优势,提高规模经济的好处,进而提高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其四是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建筑物、土地和其他本不能上市的实物财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上市进行交易和转让,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提高投资效率。农村地区投资效率的提高,提高了其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