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家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儒家*

作者:朱刚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  

哲学曾被规定为一种回家的冲动。但“家”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首先,作为亲亲人伦关系的家;其次,作为人类栖居之场所的家;最后,作为人类的终极归宿和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即终极的意义源头意义上的家。当哲学被规定为回家的冲动或思家之情时,这里的“家”其实是就第三个意义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称为“家”,那么这一事实就已暗示出它与前两个意义上的家有着隐秘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类的文明史或哲学史上,儒家正是以亲亲人伦之家为终极的意义源头;列维纳斯也以自我与他人之关系—其原初形态正是亲子关系—为人的最终归宿;而后期海德格尔则以作为栖居之所的家为他所理解的终极家园—存在—的显现场所。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儒家对于家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家与终极的意义源头之关系的思考,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家的现象学。


但这不仅是安提戈涅的命运,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也是“大地上的人类”本身的命运:“在大地上,人类无家地存在于家园之中?!盵39]同时,通过这样一个表面上悖论式的表达,海德格尔也把其前期“人是最森然无家者”的规定与其后期“人是有家园者”的规定无矛盾地统一到了一起:因为前期的“此在是最森然无家者”是从否定的一面凸显此在在存在者中无家可归,而后期“此在是有家的”是从肯定的一面强调此在以存在为家。所以“无家地存在于家园之中”就并不是海德格尔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揭示出人之存在的双重性:一方面无往不在存在者中,但又必须向存在超越。这就是人的命运。人就处于向存在者的沉沦与向存在之超越这一双重运动之中,而且始终处于这一双重运动之中。这一双重运动构成此在之命运。

回到家的问题。至此我们发现,虽然海德格尔思想有从前期到后期的转向,但其对于家的看法却是一以贯之:人在存在者中无家可归,唯有存在才是终极家园。也是因此,海德格尔后期虽然赋予家以本源地位、肯定地位,但这是通过把“家”存在化而实现的:家是存在的显现,是对存在的命名。正如前期家之所以被否定,乃是因为家被视为对存在之显现的阻碍、束缚。所以,无论是对家的否定还是对家的肯定,都是从家与存在的关系出发作出的,存在始终是终极的视野或地平线,是最终的本源。所以当海德格尔肯定家时,其肯定的其实仍是存在本身,或存在本身对于人的本源意义。家本身及其对于人的本源意义并没有得到肯定。甚至正相反,当家是通过与存在的关联而获得肯定意义时,家在更深的层次上其实是被还原掉了。正如当人由于被归属于存在而被规定为此在时,无论赋予此在多少优先地位,人还是被悬置乃至抹去了。

归根到底,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见存在而不见人、见存在而不见家的。所以,不仅在前期海德格尔哲学中,具体的家的形态,尤其是作为亲亲人伦与居所的家是缺席的,而且即使在赋予家以肯定意义的后期海德格尔哲学中,那种作为亲亲人伦之关系的家仍没有就其自身得到肯定。

相比较而言,作为海德格尔哲学之最激烈、最彻底的批评者的列维纳斯,倒是赋予作为居所的家和作为亲亲人伦(在列维纳斯这里主要是亲子关系)的家以某种本源地位,赋予其以某种肯定意义,虽然这种意义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弱化。

二、自我、他人与家:列维纳斯的家的现象学

与海德格尔最终是从家与存在的关联出发看待家不同,列维纳斯是从家与人的关联出发理解家的。当然,在列维纳斯这里,人并不是一个普遍的属,而就是具体的自我与他人。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关联—首先又是伦理关联—构成了列维纳斯看待一切其他事物的终极视野。所以唯有从这一伦理现象学的视野出发,亦即从家与“自我-他人”这一伦理关联本身的关系出发,家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如此显现出来的家的意义又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正是通过家,“我”才得以从存在中拔根,进而通过家政式实存形成具体的我,由此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才有可能。其次,家中所包含的夫妇尤其亲子关系又正是自我与他人之伦理关联的原初形态,因而家可以说是伦理发生的原初场所。下面我们分而论之。

(一)家:自我从存在中的拔根与形成

但在从正面讨论列维纳斯关于家的伦理现象学之前,我们要做个准备性工作:先行勾勒一下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以存在为人之家园这一思想的批判。

存在何以不能为家?欲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列维纳斯如何理解人—因为这里说的家总是人的家。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以存在为家,如上所说,是因为他已经先行对人的本质做了决断:“人之存在的本质与方式……只能从存在的本质那里得到规定?!保ㄇ耙┧匀瞬辉俦唤凶魅耍潜怀莆狣asein(此在、亲在、缘在等)。与海德格尔不同,列维纳斯根本不认可从存在出发理解人这一做法。相反,他认为,这是对人的非人化、物化,因而是对人的暴力:在他看来,存在本身乃是匿名的、中性的、非人的“虚无”或纯粹的“有”(没有存在者的存在),[40]


[39]Martin Heidegger, GA53,150.David J. Gauthier在其Martin Heidegger, Emmanuel Levinas, and the Politics of Dwelling(前引)中也强调海德格尔后期是以“大地”为人类的家园,但他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参见该书第3、4章。

[40]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吴蕙仪译,王恒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2~63页;Emmanuel Levinas, 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 Paris: J. Vrin,1981, pp.93~94.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