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隐忧:中国韩流粉丝境况研究—以某韩国男子偶像团体的微博粉丝为例
作者:黎博雅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的韩流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避免提及他们的粉丝身份,但这一身份和追星活动不可避免地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
国韩流粉丝的追星主战场转向了微博,并使他们的追星活动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粉丝与韩流粉丝的定义
所谓粉丝群体,指的是对偶像有心理需求的人通过资讯分享、交换等方式产生联系的社会群体,而青年是粉丝群体的主要组成者。陶东风认为,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能够带动真实、狂热的消费行为,从而形成巨大的新兴产业—粉丝产业;粉丝研究不仅是文化研究,同时也是消费行为研究[1]。王艺璇指出,社会公众对于粉丝的评价处于两极状态—要么将其看作“脑残粉”,要么称其为“有力量的青年”。两极认知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承认粉丝具有理性和主动再创造能力。这种差异是由于粉丝群体的失声而被大众塑造出来的,因此既有的粉丝形象并不准确、完整[2]。实际上,粉丝对于偶像的追逐并非仅仅针对偶像本人,确切地说是以偶像为符号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积极向上或者存在某些特质,因而吸引对这类形象有心理需求的人群,其中以处于心理成长期的青年居多。
(二)粉丝追星的中国嬗变:从“粉丝”到“粉丝站”
粉丝群体随着影响的扩大,正成为大众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网络时代的影视、音乐、文学而言,粉丝正成为有力的传播节点,并为其所推崇内容的大众化做出了贡献。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粉丝文化的嬗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初期社会单向传播中的受众粉丝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影响下的消费化粉丝文化,数字化背景下由受众粉丝向互动粉丝的转变。”[3]进入自媒体时代,粉丝追星发展到新模式,其中以微博粉丝站最为活跃。粉丝站(即fandom,又称粉都)是粉丝通过微博开展追星活动的主要渠道,能够帮助粉丝获得比较稳定、可靠的资讯,并对粉丝群体起到再组织作用,因此加入粉丝站是大部分粉丝的选择。粉丝站的维持及所需人力、资金也全部来自于粉丝。微博粉丝站之所以成为粉丝追星的主阵地,与网络资讯软件的兴衰是同步的:微博发帖简易,字数、图片编辑难度低,并且可以转发、评论、分享,这些都契合了粉丝二次创作和分享资讯的诉求。
(三)韩流粉丝的特殊性
韩流粉丝的特殊性体现在远距离、语言与文化隔阂、消费行为所占比重大等诸多方面。首先,远距离??凸鄣目占湎拗朴敕鬯拷嗬敫泄俅碳さ淖沸乔飨虿顺逋?。近两年来,韩国明星在中国国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粉丝不得不奔赴港澳、台湾以及日本、泰国和韩国本土,以期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占湎拗莆薹ㄗ韪粜睦砭嗬?,心理距离可以通过自我心理满足来弥补。这一方面有神化偶像的趋势,另一方面使追星行为的心理负担增强。其次,韩流粉丝追星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追星过程无疑是对韩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过程。再次,韩国演艺圈的偶像运作模式与中国有所不同—韩国市场相对较小,数据流量更难为明星带来直接收益,明星收益主要来自于粉丝的消费行为。这意味着粉丝在专辑、周边产品、代言产品、演唱会等方面的付出成为大部分韩流偶像的经济支柱。因此,消费性成为韩流粉丝追星的显著特点。
(四)研究样本概况
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某韩国男子团体的微博粉丝符合上述特征。相较于国内某些明星微博粉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数量来说,该韩国男团的微博粉丝数量并不令人咋舌:截止到2018年2月1日12时,该韩国男子团体微博粉丝的最大组织—成员个人站联合粉丝数量计为128,312。但与其他同期出道的韩国男团的微博粉丝数量相较,其粉丝数量仍远胜一筹。该男团于2017年在大热选秀节目中出道,微博之后迅速出现他们的个人粉丝团及粉丝站,出道10个月前后又转化形成了团体粉丝。值得注意的是,自该男团出道起,他们的粉丝团体就已在搜集数据、翻译、制作视频、应援,可谓分工明确、职能健全。同时根据粉丝站的关注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其粉丝数量不断增加。这基本符合微博上韩流粉丝追星活动的发展模式,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和观察的可行性。
[1]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2]王艺璇:《悖论的合法性:网络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再现与生产—以鹿晗网络粉丝社群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
[3]姜明:《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