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社会革命视域下的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张宗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从伟大社会革命视角探讨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这是研究五四运动的视角创新。
2. 不断提升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核心的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span>[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政治生活的主题,习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力实践中变为现实。然而少数当代青年奉行佛系文化、丧文化等消极文化,消极逃避应有的时代责任;更有甚者,丧失应有的民族国家认知,有意识地推卸甚至抗拒责任。因此,必须明确广大青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发扬五四时期“不怕牺牲、直接行动、深入民众”为核心的敢于实践精神,既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又要有过硬的本领,努力抓住学习的大好时光,增长文化知识、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3. 增强法治精神、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和讨论不胜枚举,但是鲜有法律层面的论及。军阀专制、社会黑暗的时代环境之下,青年学生对于救国图存的激进表达就是直接的政治参与,火杀赵家楼的行动甚至轶出法律规约。当时的蒋梦麟和胡适并不反对学生直接参与政治,但是反对以暴力的方式参与,“政治的基础应该建筑在文化及思想的基础上”[2],“未成年的一班人(学生时代的男女)应该有安心求学的权利,社会用不着他们来做学校生活之外的活动?!庵衷硕欠浅5氖?,是变态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不可长期存在的?!?/span>[3]这些主张表明作为黑暗社会之下,学生运动需要在理性引导、遵守规则秩序,学生的政治参与需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通过民主的程序加以实现和完成。社会动荡之下有非常之事,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方能致远,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不是要打乱社会秩序,而是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需要当代青年学生增强规约意识和法律精神。增强法治精神和法制建设,并不意味着青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淡化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变革,是社会稳定条件下的社会变革,不再是疾风暴雨式的暴力革命。相应的,青年的政治参与方式也悄然改变。青年学生需要提高依法表达诉求的守法用法意识,在现代法治理性引导之下做出合乎秩序的爱国行动表达,以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为基本依据,作为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后备力量,有组织有秩序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事业。
作者简介:张宗兰,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河北保定?071000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胡适:《五四运动廿九周年 胡适指出青年之路》,《申报》,1948年5月5日。
[3]蒋梦麟、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晨报(五四纪念增刊)》,1920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