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维度与启示
作者:徐东波 2019-12-09 17:15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马岛争端是20世纪岛屿争端的典型,跨洲际的武力解决方式为解决岛屿争端提供了基本范式。作为英国而言,范式的成功,与英国完善的战争动员制度关系甚深,更离不开战争过程中出色的动员实践。
机由本土向阿森松岛中转基地输送人员5600多人次,物资7500余吨。尽管英军海军建设方针也存在问题,使得远洋作战能力不足1,但出色的融合效果,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我国航空和航运力量的壮大发展,是今后解决岛屿争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离不开平时的动员建设准备。根据《国防动员法》和《新造民船贯彻国防技术要求标准》等执行,实行全面动员,重点征用,与此同时,加强民用和军用码头建设,进行立体的交通保障准备。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外交表现,充分说明了掌握或影响国际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性。必须擅长利用有利条件,摒弃不利条件,积极争取主动权和高地。为此,必须加强国际法研究,理解国际规则,尽管国际法不具备强制性,也缺乏强制性前提条件。阿根廷强调继承西班牙殖民领地的国际法理性,但英国同样拿出“最先发现”原则。近些年,我国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涉海法律2,但整体上体系性不够,在周边声索国歪曲、利用国际法原则时,针对性不强,当声索国进行国内海洋立法时,我们跟进不及时。因此,必须及时对现有海洋法和军事海洋法规等加强研究,形成合乎实际的海洋立法和司法体系。在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最大程度的寻求利益共同体,准确判断国家间关系。阿根廷在马岛争端中,正是过于相信外援和美阿关系,与邻国智利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前瞻性,造成“众矢之的”局面。且在战中,英国也不断改变交战规则,使得行动符合国际社会认可。3这也告诉我们,应合理化解外交危机和争端,分化矛盾,特别是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应思考如何构建区域一体化防御策略。与此同时,应对域外势力介入,避免争端复杂化。马岛争端中,英国立足于英美长期战略关系,始终把握住美国的参与基调,美国也考虑到北约防卫和对苏威慑,没有主动掺和。但不代表其他岛屿争端中,不会有域外大国的影子,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
1982年6月14日,马岛战争结束,阿根廷不得不面对战败的影响。此战也对英国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撒切尔在1983年连任等。但马岛争端依然未决,阿根廷政府从没放弃过主权诉求,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成功得益于英国政府一以贯之的动员建设实践,以及战时内阁卓有成效的动员实施。马岛争端的背后,其实质是在战后重组过程中,国家间领土等利益在现有国际秩序体系下的博弈过程,正如撒切尔夫人“影射”的那样:其他国家也存在领土争议。认真研究马岛争端,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一个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徐东波,南京农业大学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6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5
【责任编辑关万维】
1.朱振光、李成刚:《浅析马岛战争中英军联合海上封锁作战的经验教训》,《军事历史》,2013年第1期。 2.1992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8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 3.吴迪:《马岛战争期间英国交战规则的演变》,《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