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上学时间,学“困”生给善政点赞
为确保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指导实施推迟上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意见》规定,各地各小学可根据年段、季节等因素灵活调整上学时间,其中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最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冬季还应适当延迟。中小学不得早于8:00组织学生上课,小学一二年级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2月24日《中国教育报》)
按理说,小学应当是精力比较旺盛的阶段。然而,由于晚睡早起的坏习惯,睡眠时间不足,一些小学生上课没有精力,甚至经常打瞌睡,他们成了学“困”生。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两个层面看,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十多岁的小学生。因此,浙江省推迟小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应该是学“困”生的福音。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仅仅推迟到校时间,还不足以弥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细想也有道理,毕竟,推迟小学生的上学时间,不是保障睡眠的重要条件——焦虑的家长担忧孩子的成绩下滑,还是会让孩子早早起床,在家里读书学习。其实,在减负与确保学生睡眠上,政府职能部门早就做了努力,比如严禁各学校依据考试成绩排名,比如规定了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等等。
应当承认,推迟小学生上学时间,的确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睡眠,但它至少可以再为增加睡眠时间提供可能。试想,如果一直坚持早到校学习,那些想让孩子多睡一会的家长,也必定会无奈地遵从学校的时间安排,把孩子从睡梦中叫醒。早上到校的时间推迟了,放学的时间也相应的后延,孩子精力更充沛,学习效率更高,睡眠更从容。再者,它还可以缓解小学“上学早、放学早、接送难”的现实矛盾,我们为何不支持呢?
当然,上课时间的调整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会与社会的其他方面有关联,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家长上班和接送孩子的时间冲突,比如社会交通拥堵的实际状况,等等。不过,这些我们不必担忧,浙江省在出台这项政策时,已经结合基层学校、交通部门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更何况,推迟早上到校时间不搞一刀切,这项政策是先试点再普及推开,它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实施的过程中真的有了瑕疵,当地教育部门必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多个调查社会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问题,每天睡眠九个小时以上的中小学生不到50%。睡眠不足是个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大问题,我们不应也不能忽视。浙江延迟上学时间,是学“困”生福音,带了个好头,可以给个赞。